基层是党的执政大厦“地基”,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“纽带”。群众愿听干部言、愿跟干部走,关键在干部自身要有威信;而威信绝非“自封”,更非“靠嘴说”,需以政治站位的“高度”立根、服务群众的“温度”走心、担当作为的“力度”固本,方能在基层土壤中扎下“信任之根”,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。
政治站位有“高度”,以忠诚底色筑牢威信之“魂”。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基层干部的政治站位,直接关系政策落地的“准度”与群众对党的“信度”。所谓“站得高,看得远”,基层干部的“高”,首先是政治上的清醒——必须深刻领悟“两个维护”的政治内涵,把党中央关于基层治理、民生保障的各项要求学深悟透,避免“歪嘴和尚念错经”;其次是行动上的坚决——面对征地拆迁、民生补贴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,不搞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,不打“擦边球”“搞变通”,以“钉钉子精神”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群众。河南兰考的“焦桐”之所以常青,正是因为焦裕禄始终把“为党分忧、为民尽责”作为第一准则:面对风沙盐碱,他带领群众种泡桐、挖沟渠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政治担当。反观个别基层干部,或因政策理解偏差导致“好事办砸”,或因私心杂念搞“选择性执行”,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,更是群众对党的信任。可见,政治站位的“高度”,是基层干部威信的“定盘星”——只有把“对党忠诚、为党尽责”刻进骨子里,才能让群众从干部的言行中看到“主心骨”,从政策的落实中感受到“党贴心”。
服务群众有“温度”,以拳拳之心厚植威信之“根”。威信不是“官威”,而是“民信”;不是“我说你听”的单向灌输,而是“将心比心”的双向共鸣。基层干部每天与群众打交道,柴米油盐、家长里短都是“必答题”,只有把“群众视角”刻进工作日常,才能让威信在“接地气”中生长。“群众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这不是口号,而是基层干部的“必修课”。浙江“千万工程”中,许多乡镇干部为了改善农村环境,主动蹲在田埂上听村民“吐槽”,跟着老人学“土办法”,把“拆违建”变成“美庭院”,把“清河道”变成“景观带”,最终让群众从“要我改”变成“我要改”。这种“温度”,来自对群众需求的“精准感知”——不是坐在办公室“想当然”,而是挽起裤腿走村串户,把“哪家屋顶漏雨”“哪户孩子上学远”记在本子上、放在心头上;来自对群众情感的“真诚回应”——面对群众的抱怨不推诿,遇到矛盾纠纷不回避,用一句“我帮您想办法”代替“这事儿不归我管”,用一次“上门服务”代替“等我有空”。群众心里有杆秤,干部把群众当“家人”,群众就把干部当“亲人”;干部对群众“掏心窝”,群众对干部“敞心扉”。这种“双向奔赴”的信任,才是基层干部最坚实的威信基础。
担当作为有“力度”,以实干实绩浇灌威信之“果”。“喊破嗓子,不如干出样子。”基层矛盾多、困难多,群众看干部,关键看“能不能解决问题”。威信不是靠“嘴皮子”吹出来的,而是靠“铁肩膀”扛出来的、“硬作风”干出来的。从脱贫攻坚中的“驻村书记”到疫情防控中的“网格长”,从防汛救灾中的“冲锋队”到乡村振兴中的“领路人”,无数基层干部用“干一件成一件”的实绩,赢得了群众的口碑。河南林州的“红旗渠”之所以成为精神丰碑,正是因为当年的党员干部带头扛炸药、挖渠道,用“跟我上”代替“给我上”,最终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“抠”出生命之渠。反观一些“躺平式干部”,遇到问题“绕道走”,碰到矛盾“踢皮球”,群众需要时“找不着人”,承诺事项“兑不了现”,久而久之,只会让群众“寒了心”“失了信”。基层是“赛马场”,更是“试金石”。干部的担当力度,体现在“啃硬骨头”的勇气里——面对信访积案、产业转型等“老大难”,不找“不能办”的理由,多找“怎么办”的办法;体现在“钉钉子”的韧劲里——认准的事一抓到底,定下的目标一步不落,用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把“蓝图”变成“实景”;更体现在“零水分”的实效里——不搞“面子工程”“形象工程”,多做“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得实惠”的实事,让群众从“生活变样”中感受到干部的“肩膀够硬”“作风够实”。
基层干部的威信,是党在基层的“形象碑”,是群众心中的“信任状”。它来自政治上的“靠得住”、情感上的“贴得近”、行动上的“干得好”。唯有以“三个度”为坐标,把“立威信”的过程变成“聚民心”的过程,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“主心骨”“贴心人”,让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沃土中越扎越深、越扎越牢。(杨雪婷、香格里拉市纪委监委供稿)
(责任编辑:君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