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中,“君子文化”可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标识,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的“仁义礼智信”,还是新时代提出的“好干部标准”,始终映射着以“仁”为核心的道德自觉,以“礼”为载体的文化认同,以及以“智”为特质的实践理性。广大党员干部应从中汲取奋进力量,立好“谦谦君子像”,树君子之德、行君子之风、成君子之事。
君子不苟求,求必有义。“欲虽不可去,求可节也。”人生来便有欲望,君子也并非一味地拒绝外物,而是当欲念萌动时,以“不苟求”“必有义”去测量每一次取舍背后的人生价值、责任担当和道德光芒。“君子之求”要在有限资源和无限欲望中保持立场坚定和头脑清醒,不轻易妥协或降低原则底线,不盲目追崇和效仿低俗趣味,生活上常知足、工作上知不足、进取上不知足,始终以“义”为心中灯塔,照亮每一次“求”的前行之路。
君子不徒语,语必有理。语言,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、交往交际的重要渠道之一,“说什么”“怎么说”是检验一个人修养水平和表达艺术的重要指标。党员干部经常和群众打交道,说话必须言之有物、言之有度、言之有理。说话前要学深政策法律、吃准文件精神、悟透业务知识,研究事务的本质,调查基层实情,理清语言思路;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,讲政治、讲规矩、讲场合、讲分寸,决不能人云亦云、信口开河、妄加评论;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态度真正将语言中的“想法”转化为切实可行的“办法”。
君子不妄动,动必有道。人生在世,无非为人处世,而正人君子,一行一动都循“道”而为,这个“道”,是法律道德,是标准依据,也是规律界线,党员干部从政为官亦是如此,要谨言慎微,三思而行。要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、法无授权不可为,勇担职能职责,严守权力边界;要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,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;要从小事小节抓起,谨防“小聪明”、远离“小圈子”、拒绝“小心意”,堵上“小口子”,不交不良之友、不做不法之事、不取不义之财、不行不正之轨。
君子不虚行,行必有正。“言必先信,行必中正”,告诫人们说话必须首先要体现诚信,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。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,品行端正,做人才有底气,做事才会硬气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“正”作为前提和方向,时刻摆正内心天平,无论对什么人、办什么事,都按规则来、按规矩办,做到不徇私、不枉法、不优亲、不厚友;要把“稳”作为节奏和保障,既立足当前实际,高标准落实好、解决好具体事情具体问题,又放眼长远发展,定准目标方向,做实规划措施,在“稳与进”中权衡利弊、趋利避害,让“稳与进”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,走好新时代赶考路。(徐莹、玉溪市红塔区纪委监委供稿)
(责任编辑:曹洋)